学校首页 |  部门首页 |  部门简介 |  科研动态 |  项目动态 |  成果与奖励 |  研究基地 |  社科论坛 |  下载中心 |  科研管理系统 |  其他栏目
 
 首 页 ->  详细信息
什么东西困住了学者的思维? 学术创新须重拾学术理想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作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14-04-01]  浏览次数:


什么东西困住了学者的思维? 学术创新须重拾学术理想

作者:张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6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进步明显,逐渐从过去借鉴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转变到建立中国自己的学术思想话语体系。在复旦大学教授彭希哲看来,这既与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关,也与中国日渐强盛密不可分。

但谈到当前学术创新能力的总体状况,本报记者采访的众多学者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仍然偏低,推动学术创新依然任重道远。

原始型创新力不足

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竹兰表示,这主要表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不断解放思想,突破僵化的教条主义约束,对改革开放实践进行理论探索;同时,中国也开始主办国际学术论坛,改变了过去只能参与欧美学者主办的国际会议的状况。此外,我们在引进世界前沿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同时注重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推向世界。

但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始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武汉大学教授沈壮海在开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的过程中,对国内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对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好评率只有37%。沈壮海认为,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学界对学术创新现状的判断。

方竹兰告诉记者,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着眼于未来、引领世界的前瞻性研究不够;还表现在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本质经验总结不够,缺乏真正能够引领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成轩对学术创新不足有更为直接的评价。他认为,各分支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看似热闹非凡,名词概念层出不穷,看法观点花样翻新,但仔细辨析会发现,其中的许多概念和观点在思想理论上并无新突破,多是东拼西凑而成。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郎友兴则认为,当前的一些学术研究缺乏社会影响力,没能起到引领社会的作用,这也是学术创新能力缺乏的表现。

高校及教育部门的评价体系重量轻质,将学术成果与学者个人利益(例如职称的评审、岗位的级别、奖励)捆绑,导致学者更乐意做短平快的事情,忽视学术成果质量。彭希哲告诉记者,这就是中国论文数量和科研经费排在世界前列,但原创学术成果较少的原因所在。在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下,发表论文多少已成为衡量学者成就和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导致部分学者将学术研究当做职业而不是事业来对待。此外,学术研究存在自娱自乐现象,没有形成真正的学术讨论氛围。学术研究创新需要学者重拾学术理想、培育创新理念。

做学问需要想象力

受访学者表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偏弱与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缺乏学术想象力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方竹兰告诉记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想象力的缺乏,可能与中国习惯的创新方法有关。原始型创新来源于直觉式创新,而不是源于逻辑推理型创新。直觉式创新是学者基于自己的学术积累,根据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等进行的创新,其中的关键前提是社会想象力。长久以来,逻辑推理型创新抑制和消磨了很多直觉式创新,提高学术创新能力需认可学者凭借灵感兴趣进行的原始型创新。在郎友兴看来,应试教育模式下走出来的学者容易出现想象力和学术兴趣不足现象。

研究方法也与提高学术创新能力有着密切关系,研究方法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成为当前制约学术创新的原因之一。郎友兴说,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尤其是实证、定量研究方面的作品不断引进出版,定量研究方法日益受重视,但现在存在为定量而定量的情况,在这种玩数据、玩量化的风气下,一些学者放松了对学术理论创新的追求。

彭希哲进一步补充说,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都是服务于研究目标的手段,不能偏废。学术创新需平衡好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改善科研环境

学术创新要重视学术研究队伍的建设,也丝毫不能忽视学术发展体制机制与文化环境的创新和优化。这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沈壮海表示,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采取的各种举措,应当服务于学者学术创新素质的提升,构建有利于学者学术创造活力充分发展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制度环境看,方竹兰认为,需要做到三点:建立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学术主体在学术领域起决定作用,学术领域去行政化;改变学术行政本位评价标准和行政直接掌握学术资源配置的惯性,学术资源的配置和学术评价的实行由第三方学术共同体组织实行。

郎友兴提出,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改善学术研究环境应该成为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点工作。不过他也提到,推动学术创新,关键在学者,学者们自身要有意识、有责任。何成轩也认为,学者首先应夯实学术根基,从最基础的资料收集、文字训练和学术素养培植开始,而后再及其他。(自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

页面功能:[打印]  [顶部]  [关闭]
 

建议您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1024×768 并使用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6.0 以获得本站的最佳浏览效果
联系方式:0731-22183450
 
  地        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西路·湖南工业大学科技楼4楼 邮政编码:412007
电子信箱: science_zhuzi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