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绿色工业与城市低碳发展研究基地”2016年被湖南省社科规划办确立成为湖南省级社科研究基地(湘社科办[2016]21号)。
湖南省绿色工业与城市低碳发展研究基地挂靠单位为湖南工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负责人为谭益民,首席专家为周跃云。
一、主要研究方向:
方向1:低碳城市理论与发展政策研究(方向带头人:周跃云教授)
本方向以系统论观点来构建低碳城市研究体系,着重开展低碳城市理论(方法、模型等)、低碳城市指数评价、碳减排技术以及低碳政策研究。本方向的主要特色是:研究提出低碳城市理论框架体系,重点开展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指数评价,并探索不同类型城市低碳转型发展政策,旨在为各级各类城市朝着低碳生产、生活与管理方式转型,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在城市空间单元的正气候响应提供理论指导和路径指引。
方向2:产业转型与绿色工业规划(方向带头人:刘建文教授)
本方向利用大数据技术、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技术、气候变化与城市化交互耦合的系统理论、协同规划原理、生态现代化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着重关注产业转型及绿色工业问题,开展产业转型的支撑理论、产业转型重点、产业转型路径以及绿色工业规划理论研究,并进行实证分析。本方向的主要特色是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与要求以及典型传统工业城市实例,创新开展基于复合理论与多维技术体系支撑的绿色工业规划编制研究,从而有效助推城市产业转型与产业绿色发展。
方向3:城市低碳转型与复合调控研究(方向带头人:赵先超副教授)
本方向重点结合城市低碳转型进程中对低碳城市建设问题的精确诊断,创新开展城市碳排放的驱动因子、城市碳排放的耦合协调、城市碳排放的政策仿真、城市碳排放的情景模拟、城市碳排放的安全预警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开展多尺度的城市碳排放复合调控研究。本方向的主要特色是以城市低碳转型为研究切入点,结合城市碳排放政策仿真、情景模拟结果,提出不同城市的碳排放调控策略与调控方案,从而有效助推城市低碳转型建设。
方向4:碳金融与碳交易研究(方向带头人:张陶新研究员)
本方向以国内外碳金融与碳交易现有理论与实践发展为基础,在深入分析碳金融与碳交易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和效应的基础上,着力开展碳定价机制与定价方法、碳金融衍生品开发、碳金融与碳交易市场监管模式等的深入研究。本方向的主要特色是立足湖南实际,深入开展湖南省政府和企业普遍关心的碳金融、碳交易热点与难点问题,着力构建湖南省碳交易市场体系以及碳交易市场运行机制,从而为湖南省政府健全和发展碳交易市场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二、主要科研成果:
科研课题方面:近三年来,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管理学部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2项、湖南省社科基金“为改革攻坚献策”重大委托课题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5项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42项。在以上科研课题的主持与后续研究中,科研团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科研实践。
学术论文方面:近三年来,研究团队先后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地理》、《城市发展研究》、《求索》等知名期刊发表低碳城市类论文47篇,学术界引用率均较高,既有部分论文获新华文摘转载,也有多篇论文荣获省级、市级优秀论文奖励。
学术著作方面:近三年来,研究团队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其中,《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报告》已分别由经济日报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连续出版3部,受到政界、学术界、媒体界的一致好评。以此为基础申报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报告》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类别立项资助;《绿色低碳交通》与《绿色低碳城市》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规划图书以及国家出版基金已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由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
成果奖励方面:近三年来,研究团队先后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2项,株洲市哲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并获其它各级各类科研奖励18项。
三、申报基地科研团队的组建和人才建设
基地共有科研人员12人,其中教授7人,占58.33%;副教授2人,占16.67%;博士学位10人,占83.33%。基地下设4大科研方向,每个方向设学科带头人1人,科研学术骨干2人。具体科研团队组建与人才建设详见下表:
表1 申报基地科研团队和人才建设一览表
方向名称
|
方向带头人
|
科研学术骨干
|
备注
|
方向1:
低碳城市理论与发展政策研究
|
周跃云 教授
|
傅丽华 教授
张 旺 博士
|
周跃云教授任首席专家
|
方向2:
产业转型与绿色工业规划研究
|
刘建文 教授
|
谭益民 教授
廖剑宇 博士
|
谭益民教授为基地负责人
|
方向3:
城市低碳转型与复合调控研究
|
赵先超 副教授
|
何燕子 教授
李晓勇 副教授
|
|
方向4:
碳金融与碳交易研究
|
张陶新 研究员
|
郑湘明 研究员
陈 一 副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