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处
校级科研基地

台湾地名源流考

发表日期:2022年12月05日 - 作者: - 资料来源:  - 点击数:

台湾地名源流考

彭雪开

摘要:在第四纪冰期(距今180万年至今)低海面时,台湾岛是东海大陆架延伸之一部。上古时,属远服之域。夏商时首属古越一支后裔族居之地,后属东夷一支族居之地。作为区域、地域、政区地名,历有岛夷、夷州、台湾等称名。今择其要,作地名源流考释。

关键词:岛夷;瀛洲;东鳀;外越;夷洲;流求;镏求;小流求;澎湖;东番;台湾  源流考释

台湾岛在睌中新世纪6.5Ma时期,岀露海面为岛上中央山脉。1距今4万年前,台湾海峡有人类活动,且与哺乳动物共生共徙。2在第四纪冰期(距今180万年至现在)低海面时,台湾岛与大陆相连。3自古以来台湾是东海大陆架延伸之一部。

台湾上古时,属远服之域。夏、商时代首属古越一支后裔族居之地,后属东夷一支族居之地。作为区域、地域、政区地名,历有岛夷、瀛洲、东鳀、外越、夷州、流求、镏求、小流求、澎湖、东番、台湾等称名。今择其要,作地名源流考释。

岛夷。居在海岛上的东夷人。

《尚书•禹贡》:“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钖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大意是东南沿海岛上有夷人,他们穿着絺葛染色衣服,用圆筐装着缀有亮贝的布料,背着橘柚特产,受命前来进贡。往返于长江大海,到达淮水、泗水。《禹贡》传为孔子测定,实为战国末至汉初儒家所编,假托夏禹之名,载上古时上我国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贡赋、风物等。

岛,水围陆地。字出《禹贡》:“岛夷皮服。”孔颖达疏:岛是海中之山。《史记•司马相如》:“阜陵别岛。”张守节正义:“水中山曰岛。”今文多指:江、湖、海洋中被水环绕的陆地。夷,我国古代东方族名。字出甲骨文,字形像人侧立之状,用作方国名,称人方;多族居在商王朝东南方,即在淮河流域靠海一带,或在山东半岛沿海一带。4春秋时期称夷或曰夷方。源出《周礼•职方氏》。《说文•大部》:“夷,东方之人也。”故称东夷。

学术界一般认为:先秦时期,东夷民族有“九夷”之称。“九”为多数之意,非实指,主要是指传说时代位于今山东省以南一带太皞、少昊为主体的民族。夏商周三代,华夏诸国与东夷多有征战,亦多通使会盟,至春秋时仍有“徐夷”之称。近年出土的徐夷铜器,其形制、纹饰已与中原诸侯国无别。表明东夷最后一支徐夷,已融入华夏族。秦灭六国后,逐渐无夷、夏之分。

岛夷地望当指台湾。

其一,20039月,有关学者在《微体古生物学报》上发表论文称:台湾海峡“大地构造上属于东诲大陆架盆地。”5之后又有学者,分别从闽台旧石器时代类似遗物(薛青、汪征鲁,2007)、考古发现与中国史籍(郑海麟,2014)、福建史前海洋文化(吴卫,2020)等不同视角,皆认定自古以来台湾海峡为东海大陆架一部分,曾三次相依相从,大陆人经台湾海峡可陆通台湾岛及附近岛屿。

其二,考古资料证实:晚更新一世后最后一次冰期(距今约12000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下降到现海洋面—50米右,台湾海峡已成为一片洼地。其时,闽、台两地居民相互往来,已无天堑之隔,渡过一条不大的中心河道,便互通彼岸。“而长远高地(又称长远浅滩或礁滩),屹立于台海峽的中心区,在过去很长时期里,曾是人类往返闽台之间的道路所在。”(6

其三,古文献有载。《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食火者矣。”(7)这里之“东夷”当指岛夷族属。《论语•宽问》《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春秋谷梁传》《孟子》《左传•襄公十三年》《史记•楚世家》《后汉书•南蛮列传》《资治通鉴》等典籍中,皆有“东夷”“蛮越”“夷狄”“九夷”“夷蛮”等称名,从行文及内容上看,以上称名无疑包括岛夷族居之地——台湾岛各族属。

岛夷族属为大陆古越人族裔。

其一,20世纪80年代,张光直先生依据两岸考古资料,提出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特别是“闽江口至韩江口的福建与广东东端海岸”,是南岛语族起源地的观点8。之后,陆续有台湾考古学家宋文薰(1980年)、臧振华(1990年)、黄大用(1999年)、郭素秋(2012年),都认同张光直先生的观点。大陆学者林惠祥(1955年)、陈国强(1961年)、张伟强 黄镇国(1996年)、许维勤(2006年)、姚同发(2007年)、林华东(2009年)、吳春明(2022年)等,各自依据不同的考古资料及文献,都证实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沿海大陆,继而扩展至台湾,渐而向南太平洋群岛探索。

其二,台湾南岛人群与大陆福建亮岛DNA序列最为接近。2010-2011年,台湾“中研院”在大陆福建马祖列岛上,发现两具距今8000-7500年左右的亮岛古人类遗骸,葛明轩、陈仲玉两学者等通过DNA分析,并将其他8个台湾岛人群和4人其他群族的550个样本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亮岛人的线粒体DNA序列与台湾南岛人群(亦称南岛语族),最为接近。“亮岛人不但和东亚人群有关,而且也能说明东南亚、太洋洲居民的紧密联系。”9

其三,福建沿海岛屿兴起的“壳丘头文化”(距今6000-5500年),催生岀台北盆地“大坌坑文化。”考古资料证明:大坌坑文化早一期阶段(约6000年)的陶饰,与壳丘头文化一样都以粗绳纹、戳点纹、印压贝齿纹为主。壳丘头一种独特陶罐器型,也常见于台湾大坌坑文化中。距今4000-3500年,南岛语族从台湾岛向南太平洋群岛延绵不断的探索扩散。新石器时代各时期以来,包括福建沿海在内的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不同人群,不同文化在台湾海峽两岸互动交融发展,造就了南岛语族最初的家园。10

其四,有段石锛、圆山文化,皆从大陆传入台湾。大坌口文化中发现“有段石锛”,在福建、浙江、广东、海南均有发现。从有段石锛中的“有肩石斧”,是由大陆传入台湾的;而“圆山文化”中的陶器,与大陆东南沿海出土的黑陶、彩陶、印纹陶十分相似;尤其是发现一枚两翼式青铜箭头,其形制与殷墟大量出土的青铜镞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由此,进一步确证台湾圆山文化与大陆文化交往的史实。11

其五,英国《生物医学中心进化生物学》学刊,发表大陆、中国台湾、印尼、越南学者合写的《南岛西部人群和侗台人群父系遗传关系》论文,认为遍及两大洋的南岛居民,直接源于中国大陆的侗族先民,整个澳泰族群发源于约30000年前的中国百越(古越)沿海一带。大约20000年前,台湾族群祖先,始从南粤沿海当时还露出的台湾地峡向台湾迁徙。大约10000年前,南岛诸族的祖先离开北部湾的南粤沿岸,沿越南海岸向南迁徙。大约3000年前印度尼西亚的马来族群向太平洋印度洋深处探索。12新西兰粤特加大学查尔斯•海厄姆(Charlrg-Highan)教授也持该观点。

综上所述,南岛语族当属岛夷之后裔,其先祖约在20000-10000年间,从中国沿海其时还露出海面的台湾地峽(亦称台湾海峡),向台湾迁徙族居,后又陆续向太平洋、印度洋深处探索拓展。

瀛洲、东鳀、外越,为秦汉时台湾别称。

瀛洲,传说东海中仙山,为仙人所居。瀛,大海。洲,水中可居者曰洲。《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上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13于是秦始皇遣徐市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汉书•郊祀志》云:“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论衡•谈天》:“九州之外,更有瀛海。”有学者认为:此瀛洲指称台湾。不过,《山海经•海内北经》有“列故射山”及“射姑国”在东海东北被大海包围的记载。14若此载属实,可能指称台湾。其时,应属中国先秦方国之属。此载与《会稽记》《太平广记•射姑山》所云:台湾海峡“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山顶有越王射的”,有暗合契同之处。

东鳀。东,古人常以日出向为东。字出甲骨文,为会意方位词;或为东土之简称。鳀,大鲇。《战国策•赵策一》:“黑齿雕题,鳀冠秣缝,大吳国也。”鲍彪注:“鳀,大鲇,以其皮为冠。”为浅海中小型鱼类,我国东海黄海盛产。西汉时东鳀,实指东方种族名。15从以上所述看,东鳀人,即台湾南岛语族人,为岛夷之后裔。因族居在东海岛屿上,善捕大鲇并以此鱼皮为衣冠,故曰东鳀。战国秦汉时,每年向中原王朝进贡特产。

外越,百越之外的越人。最早见载于《越绝书•记吳地传》:“娄门外力士者,阖庐所造,以备外越。”16该书《地记传》又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徙天下有罪谪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乃更名大越曰山阴(今浙兴)。”春秋战国之后,多称东南沿海附近,以及海中岛屿(澎湖、台湾)的族居之民(南岛语族)为外越;亦为中国主权范围内之地域地名。

夷洲,亦称夷州,古文洲、州通假。台湾之别称。最早见载于《后汉书•东夷列传》,该书在言及会稽郡海外东鳀人后云:“又有夷洲及澶洲。”17《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载:孙权于东吳黄龙二年(230),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18三国吴人沈莹《临海水土志》:“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

后世学者考订,夷洲当为台湾无疑。这表明三国东吳政权,已直接掌控经略台湾,首次将其纳入东吳版图有一年多时间。后因当地瘟疫流行,死亡十之七八,将士不服水土,才带回南岛语族数千人,撤回大陆安置。自先秦岛夷向华夏王朝进贡方物之后,南岛语族从未臣服任何海外诸国。这在《晋书•四夷》《宋书•蛮夷》《梁书•诸夷》都有明载。表明台湾南岛语族自传说时代起至隋唐代,一心归属大陆是一贯的。

流求。岛国名,即今日本冲绳县。《隋书•流求国传》所载方位、航程、海里、风物看,皆指流求国。19《新唐书•地理五》也有此载。宋代赵汝适《诸蕃志》、祝穆《方舆胜览》也载海道全程,也认同《隋书•流求国传》《新唐书•地理五》所载。过去,官方、民间,甚至学术界,多认为“流求国”当指台湾。这是误解。

2006年学者鞠德源《钓鱼岛正名:钓鱼岛列屿的历史主权及国际法源》(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用无可辩驳的史实资料确证:钓鱼岛自古属中国领士。隋炀帝于大业元年至十年(公元605-610年),先后四次派水军招谕流求国(今日本冲绳县),水军途经钓鱼岛一带,发现了此岛高耸于海面,与附近其他岛屿有别,隋炀帝赐名“高华屿”。台湾海峡最远处约220公里,最远处约130公里;2天可达澎湖,甚至一昼夜可抵台湾。20因此《隋书•流求国传》所载“流求国”,并非台湾。高华屿四周盛产鲣鱼(金枪鱼一种),中国渔民常在此垂钓,大有所获,遂名“钓鱼岛”。

元、明、清时代“高华屿”又称“高英屿”。明、清时期所绘钓鱼岛及附属岛屿海图中,均有绘图标注。212012年,中国国家海洋局、民政部公开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地理实体名称,其中钓鱼岛362米主峰被命名为“高华峰”(高华屿)。这充分表明至少在隋初时代钓鱼岛,已纳入中国版图。在此前流求国历为中国属国。

小流求,亦称小流球(台湾岛)。古代中国大陆有时将台湾和流求(亦称琉球)群岛相混淆。其原因是台湾当时甚荒僻,大陆与流求国贸易交往时,皆经彭湖(澎湖)列岛,甚而认为台湾为彭湖列岛之大岛。三国吴征抚岛夷时,在彭湖列岛一带的大山屿(总面积64.2平方公里),泊舰停歇、练兵、加水,补充给养。大山屿为大山屿、渔翁岛、白沙岛三岛最大者。

其时,大陆渔民见港外海涛澎湃,港内水静如湖,便依隋唐时代传说,称其为“彭湖”。宋代官方海图正式称名“澎湖列岛”,南宋隶属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宋史•外国列传》:“流求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曰彭湖,烟火相望。”22南宋楼钥《攻愧集》录《汪大猷行状》一文中,称为“平湖”,当是“彭湖”一音之转。因常受海寇海盗攻掠,泉州知府汪大猷(1120-1200),曾派兵驻守“平湖”(彭湖)《宋史•汪大猷传》载:“起知泉州。毗舍邪尝掠海滨居民,岁遣戍防之,劳费不赀。大猷作屋二百区,遣将留屯。”

元朝称流求为瑠求;台湾称名彭湖。《元史·外夷二》:“瑠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彭湖诸岛,与瑠求相对。”显然文中“瑠求”,当是“流求”同音异写;而“彭湖诸岛”,当指现在的澎湖列岛和台湾岛。成宗元贞三年九月“高兴遣省督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赴瑠求国,禽生口一百三十馀人。”23至元末设澎湖(彭湖)巡检司,管辖台湾事务。

元朝灭亡后,明太祖朱元璋将流求雅化“琉球”,意为琉璃金珠球,并废元澎湖巡检司,将所辖居民强迁大陆,澎湖列岛遂为海贼所居。明洪武时(十四纪后叶),琉球(今日本冲绳县)中山国王受明朝册封后,史书文献称其为大琉球,台湾称为小琉球。今台湾省屏东县仍有一小岛称名“小流球”。当是《元史•留求传》中“瑠求(留求、流求)”地名之遗存。

东番,亦名鸡笼山、北港,明中叶(约公元1460-1550)后,皆指称台湾。东,方位词,与“南”相对。番,字出鲁伯鬲,字形如兽足,后有多种释义;亦泛指我国边境少数民族。《明史·鸡笼传》:“鸡笼山在彭湖屿东北名北港,又名东番……。”明中叶后时称台湾土著为“东番”,意为“建东域番族聚居之地”,亦泛指台湾全岛。明代陈第有《东番记》,张燮《东西洋考》中有《东番考》,皆有台湾土著实况之载。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郑舜功绘制《小东岛(即台湾)塈诸海山图》。之后,郑若曾绘《琉球国图》《万里海防图》《福建沿海山沙图》;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之后诸学者绘制的《乾坤一统图》《福建沿海山沙图》《福建海防图》,均按照“详外而略内”的绘制原则,将钓鱼岛等系列岛屿,凸绘载于海图中;而在郑若曾、王圻绘制的《琉球国图》中,明确列出澎湖湾岛、小疏球(台湾岛)、鸡笼山、瓶架山、花瓶屿、彭家山(彭家屿),皆为福建使往琉球航路上所通过的中国岛屿,且位于琉球国海域之近旁。由此可知在地理上,以上中国列岛与琉球国,无任何领属关系。

台湾,亦称大员、大湾。

《明史•鸡笼传》载:明崇祯八年(1635),何楷等陈靖海之策“今欲靖寇氛,非墟窟不可。其窟维何?台湾是也。”不过,清代季麒光《蓉州文稿》载:万历间(1573-1615)“海寇颜思齐踞有其地,郑芝龙附之,始称台湾。”这表明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无论民间及官方已称名台湾。

台湾,可能为闽南话“台员”之转音。

台湾称名,传有20多种。台湾,最早源于台湾南部少数民族“台窝湾”社之社名,意为海滨之地。据考最初在台湾南部一带居往的拉雅族,在介绍台湾时称为“Tayan”或“Tai-An”,荷兰人拼为“Taioan”,中国大陆移民读作“Tai-Oan”。开发台湾岛的福建省移民,依闽南话读写为“大员”“台员”“大湾”,后多依“台员”转音为“台湾”。此说多得官方及民间认同。不过,谭其骧先生在《我国省区名称的来源》一文中认为:进入十七世“大员”改写成“台湾”;也可通。

明天启四年至六年(1624-1626),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荷兰入侵者在该地筑热兰遮城,华人称其为“台湾城”。

清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驱逐荷兰入侵者收复台湾,其时“台湾”大致包括郑氏统治的今台南市一带。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与福建总督平定郑克塽,次年设台湾府,治台湾县,属福建布政使司,领台湾、诸罗、凤山三县。至此台湾成为全岛政区地名。光绪十三年(1887),改称台湾行省。1895年被日木侵占,1945年抗战胜后归还中国。24

境内山脉纵横南北,西部多冲积平原。气候温湿多雨。河溪纵横。林地广布。富农产,多渔盐之利。工业基础雄厚,尤以电子尖端产品著称于世。交通便捷,海运发达。古迹名胜有大坌坑遗址等,有日月潭、北投温泉、阳明山、北港妈祖庙等。

 

参考文献:

1)黄奇瑜.台湾岛的年龄[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4.

2)英龙.闽台考古重大发现——四万年前台湾海峡有人类活动[J.海洋世界,2002:(7.

3)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622.

4)赵诚编著.甲骨文简明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1145.

5)支崇远,王开发,蓝东兆,陈承德,郑玉龙.闽南第四纪晚期沉积硅藻组合与环境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3(3).

6)石谦,蔡爱智.闽中—台中古通的地貌环境——兼议“东山陆桥”的通行条件[N.科技导报,200826(22)75.

7)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9.333.

8)张光直.中国东南海岸考古与南岛语族问题[J.南方民族考古,1987:(1.

9)范志泉,邓晓华,王传超.语言与基因: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J.学术月刊(沪),2018:(10.

10)吴卫,王银平,李福生.台湾海峡区域视野下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考古学考察[J.东南文化,2011:(5.

11)姚同发.考古发现:见证两岸物缘源流(上)[J.黄埔,2007:(2.

12)姜澎.南岛民族源于大陆百越[EB/OL.2008-06-13.东方网—文汇报,http://news.sina.come n/c/edu/2008-06-13/08191401189/s.shtml.

13)(西汉)司马迁.M.北京:中华书局,1999176.

14)任孚先,于友发译注.山海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307-308.

15)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536.

16)野史精品•越绝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695.

17)(宋)范晔,(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1907.

18)(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840.

19)(唐)魏徵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1223.

20)陈孔立.清代台海两岸航行时间[J.台湾研究集刊,2009:(3.

21)韩晓东.为什么说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专访钓鱼岛主权研究学者鞠德源[N.中华读书报,2022-05-05.

22)(元)脱脱等撰.宋史•外国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10899.

23(明)宋濂等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3124.

24)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027.

 

 

2022.12.01完稿于湖南工大山水文园芙蓉居彭雪开。123日至4日发《今日头条》《美篇》《公众号》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