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处
科研动态
    社科科学处

    痴迷地名研究的“当代徐霞客”——记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工业大学教授彭雪开

    发表日期:2022年01月10日 - 作者: - 资料来源:  - 点击数:

    痴迷地名研究的“当代徐霞客”——记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工业大学教授彭雪开



    彭雪开教授(左)到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杨岐山考察渌江源。

    彭雪开,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工业大学教授;湖南省地名区划学会副会长,株洲市地名区划学会执行会长;原中国散文学会理事,省作协会员,株洲市作家协会兼职副主席。先后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散文百家》《湖南日报》《湖南文学》《株洲日报》《湘东文化》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470余篇,其中有31篇入选全国各类散文选集,有多篇游记散文获得各种奖励。公开出版《日俄纪程》《人间烟火》《江山无限》《雪域秘行》等4本散文集。他的游记散文,业内赞誉为“最有特色”的文体,并将他称为“新游记散文”的倡导者。

    彭雪开教授最初的研究领域是网络思想教育,转入地名学领域后,他历时16年,用双脚丈量湖湘大地,先后跑遍湖南14个市州,116个县(市区),1300多个乡镇(村)。株洲市所辖县市的乡镇和街道,最少的去过3次,并曾4次进入湘西,行程达5万多里。已出版《湘东地名文化纪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株洲古今地名源流考释》(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湖湘地名纪事(第1卷—第4卷)》(中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湖湘古村古镇地名考述(株洲卷)》(湖南地图出版社,2019年)《湖湘炎帝地名考释》(湖南地图出版社,2019年)《北京古今地名源流考》(与王殿彬合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21年)等12本地名学术、文化专著;在国内最权威的《方舆——中国行政区划地名》《中国地名》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地名学等论文101篇;已撰写县域地名源流考释论文131篇,其中公开发表65篇。同时,彭雪开被聘为湖南省“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文化专家,株洲市地名研究首席专家,为湖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作出了较大贡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办公室及湖南省相关官网或《简报》,对彭雪开教授的地名研究成果作了通报表扬。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华社 、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南方周末、新京报天津晚报、中国社会报、腾讯网、澎湃新闻、湖南日报、新湖南及株洲媒体等国内官网或地方主流媒体,都对彭雪开教授的地名研究成果或事迹进行了报导,反响热烈。在全国县域“地名源流”考释领域,彭雪开教授有很大的影响,被业内人士誉为痴迷地名研究的“当代徐霞客”。

    当人们无意中听到某个熟悉的地名,脑海中或许会倏地闪现一座城镇、一处房舍,也可能突然想起一段难忘的往事,勾起一缕挥之不去的乡愁。

    更重要的是,地名如同“活化石”,蕴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密码。

    彭雪开部分著作

    为充分挖掘隐匿在地名背后的丰厚历史文化,使之更好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有这样一位年近古稀的知名学者,前后历时16年时间,行走在湖湘大地,不辞辛劳,爬山涉水,考察走访,行程达5万多里。先后出版以近260万字《湖湘地名纪事》为代表作的地名历史文化丛书,以及以《株洲古今地名源流考释》《湖湘炎帝地名考释》为代表作的历史地名专著12本,在国内权威地名刊物发表县域“地名源流”考释论文65篇。

    不仅如此,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他仍壮心不已,经过两年鏖战,于2021年,与人合著出版《北京古今地名源流考》,对北京历代行政区划地名进行全面系统考释,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

    他,就是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工业大学地名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彭雪开。

    彭雪开,湖南攸县人,1953年出生。从当兵、务农、做工,到读大学、任教,从政,其丰富而曲折的人生经历,似乎为他日后所钟情的地名学研究埋下伏笔。

    彭雪开在湖南道县周敦颐故居考察。

    其实,早在年少时代,彭雪开就对地名饶有兴趣。1963年,他读高小时遇到填学籍表格,对自己的出生地“黄沙桥”、居住地“新虎塘”萌生好奇心。去问长辈,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直到请教了一位老私塾先生,方知身边的地名背后还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和故事。

    高中毕业后,彭雪开报名从军。他所在的总参三部二局,有两栋六层楼高的图书馆,古今中外的藏书多达几十万册。一个干部、战士一个月可借6本书。他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刻苦自学,广泛涉猎文、史、哲等各类知识,成为处(团)理论学习小组成员。之后跟随部队驻扎祖国各地,但始终未放弃过对地名的探究。在吕梁山腹地,他和战友利用节假日,在三交、上社、陀螺沟等地途步行走,观察地形地貌,了解民俗风情。还曾前往文水、太原、晋祠、忻州、忻口、原平、代县等城镇,询访名胜古迹,探究地名背后的历史与文化。1976年初春,所在部队迁驻上海市江湾、高桥一带(今浦东新区),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专门前往淞江(苏州河)沿岸及吴淞口,进行地名考察。

    彭雪开教授在湖南攸县浊江源流考察。

    1977年夏,彭雪开从部队复员回乡,年底刚好赶上国家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当年12月,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当时为湖南师范学院)政史系。虽说学的是政教专业,但对地名的热忱从未泯灭。而真正将更大精力倾注于对地名的研究,还数他在醴陵工作这段时间。

    那时,彭雪开在醴陵市先后任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市文联主席和副市长,主管意识形态,以及科、教、文、卫、体、政法等方面工作。由于公差机会较多,跑了不少名山大川,加之下乡时接触的又都是山山水水,因而对地名及其背后的故事更加关注。期间,他偶尔得到了一本《湖南省醴陵县地名录》,便如获至宝般捧读。每次外出归来,他总要挤出时间,将有点游趣的东西,写成散文发表。

    1991年,彭雪开率醴陵民间书画艺术团,访问友好城市日本国瑞浪市。1992年又随中国外宣代表团访问俄罗斯。访问归来,他每晚伏案写作,陆续发表90多篇游记散文。

    1994年,彭雪开调任中共株洲师范学校党委书记。一年后评聘为高级讲师(副教授)。在抓好党务工作的同时,他一头扎入学术研究当中。工作之余,不打牌,不喝酒,更不善于走后门、拉关系的他,呆在书房一门心思读书、写作。先后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散文百家》《湖南日报》《湖南文学》《株洲日报》《湘东文化》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470余篇。

    2005年,彭雪开在《人民日报》副刊连续发表七篇游记散文,其中一篇《绿色桃源洞》,获得全国征文二等奖。另有31篇文章入选全国各类散文选集,有多篇游记散文获得各种奖励。公开出版《日俄纪程》《人间烟火》《江山无限》《雪域秘行》等4本散文集。

    纵观彭雪开的游记散文,从标题到内容,大都以地名为切入点,将读者带入其所闻所见的氛围与场景,以及所遇所处的人物和事件中,并使之产生共鸣。在他的《日俄纪程》散文集中,与访日有关的标题,有鸟瞰大阪市、夜宿观月庄、相聚美浓烧、走上高原城等等。写俄罗斯的标题,飞越西北利亚、波罗的海岸、红场漫步、涅瓦大街印象等等,无一不呈现地名特色。浏览他的游记散文,很容易让人产生其对地名历史文化的另一种解读,连他自己也打趣地说,“这或许是地名情结在我心中的发酵。”

    言为心声。散文界对他的游记散文多有评论。原中国散文学会行会长林非,原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扬州大学吴周文教授均写信给他,肯定他这条路走对了。著名诗人、评论家石英先生称彭雪开的游记散文:“写得很真:真心、真情、真话……,使我读后眼前敞亮,心里顿感畅达。”业内则赞誉他的游记散文,是“最有特色”的文体,并将他称为“新游记散文”的倡导者。

    彭雪开在湘西保靖县普戎乡村街上考察。

    然而,熟悉彭雪开的人都知道,写游记散文,这只是他的“副业”,而对地名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方才是他的主业。不过,鲜为人知的是,他的这一主业,却是从另一个研究领域“转型”而来的。

    那是1994年,由地方政府调入学校任株洲师范学校党委书记,后任株洲师专党委副书记,彭雪开选择网络思想教育作为研究领域,其研究方向为“受众主体性”,层级较高,属于该领域的核心范畴。历经数年辛勤耕耘,他收获颇丰,出版了《网络思想教育初探》等两本专著,连续在《求索》《中国教育专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25篇论文,也做了课题,2004年评聘为研究员。《网络思想教育初探》(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还被列为高中阅读教材;论文《网络文化价值渗透试析》(求索,2002年第6期),已被下载314次,在他人的学术论文中引用24次(见《中国知网》)。

    初尝胜果。彭雪开打算再接再厉,对网络思想教育研究作进一步深入探讨,但最终发现该学术研究的平台、资源、信息和交流等,都会遇到一些瓶颈,感觉难以出新意。于是,他不得已放弃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转型”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地名学研究领域。

    追索这次“转型”的起点,时光要回到2006年10月1日。这天清晨,在湖南攸县槚山的崎岖山道上,从一辆风尘仆仆的摩托车上跳下来两个人。他俩稍事伫立,然后一勾头,钻进身旁茂密的深山老林,随山势流淌的一股小水流溯源而上。越往深山走,道路越崎岖,他们手足并用艰难攀登了3个多小时,终于在一蓬茅草掩盖的石头下,找到了一股缓缓涌出的清澈水源。“找到了,找到了!……”他俩几乎同时兴奋地振臂高呼。就这样,经过千辛万苦,彭雪开和他的伙伴攸县县委宣传部干事夏练武一道,利用国庆假期,终于找到了洣水一级支流浊江的源头。

    深山老林,手机没有信号,倒是远处丛林中,时不时传来一声声野兽嗥叫。全神贯注的他俩对此全然不顾,一边访老农,一边做记录,他们沿着浊江流域的阴山港、龙燔洲、严仙岭等地一路前行,考察地势山川、风俗民情、民族迁徙、民间人物和地方特产,几乎涉及地名承载的各个领域。

    后来,彭雪开将浊江地名考察的见闻写成散文“八合冲街市”,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浊江源流考》,将文章收集在日后结集的《湘东地名文化纪事》专著中。

    辛勤的野外考察虽收获不小,但其中的艰辛也令人刻骨铭心。“搞地名研究,我能行吗?”他的内心顿生疑惑。学校主要领导获悉情况后,即时对他给予热情鼓励,并确定拨款立项,支持他继续往前走。从此,彭雪开选择了从地名学术研究、地名文化价值阐释这两个方向,潜心进行地名研究,主要围绕撰写历史地名论文、申报课题、出版专著,以及主要撰写地名历史文化文章及专著等,来展开地名研究工作。

    彭雪开教授在永州零陵古城楼考察。

    2006年至2009年,株洲师专与湖南工业大学合并过渡期间,彭雪开于2007年聘为株洲工学院伦理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以株洲工学院为主体、株洲师专、株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三校正式合并为湖南工业大学,彭雪开任“工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兼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地名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

    学校组建了由彭雪开教授领衔的地名历史研究团队,加大力度支持他的工作。湖南省民政厅、株洲市民政局等各方面也高度重视,与之加强合作。于是乎,彭雪开义无反顾,一头扑进了地名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并为之近乎痴迷。

    地名研究不仅枯燥,而且外出考察异常辛苦,但彭雪开的地名考察,没有寒暑之分,更无节假日一说。每次去考察之前,他事先都要制定精确的衔接路线图。下了火车、汽车,他就赶紧找到宾馆住下。稍有剩余时间,立马去附近的老城区、老街道,寻访当地老人了解情况。

    十多年来,彭雪开几乎走遍了湘东的罗宵山脉、湘西的雪峰山脉、湘北的武陵山脉、湘南的五岭山脉,以及衡阳盆地、邵阳盆地、洞庭湖平原,足迹踏遍深山野谷、丘陵平原、村寨集镇、古迹胜景,甚至荒村废址。

    考察途中,或坐公交,或坐摩托,或徒步行走。渴了,喝一点自带的凉茶;饿了,啃一口烤饼或馒头;走累了,小憩一会,又向目的地进发。那时候“回到旅店、宾馆或者乡村农家,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当地店主、门卫、司机、服务员、打工者、村民、离退休职工,帮我规划第二天的行程,然后才吃晚饭,整理资料,记笔记。基本上要到晚上11点左右,才能休息。”彭雪开说。

    就这样,“年复一年,焉知春夏秋冬,四季寒暑?时间从指缝间悄悄地溜走,而我竟浑然不知,想起来真叫人感叹。”为此,彭雪开曾写下《途中偶见》一诗:“晓辉浴头千山暗,斜阳古渡宿鸟鸣。心随我意逢地转,岁月如歌看古今。”描述自己形同劳燕的身影。

    在彭雪开的书房里,珍藏着密密麻麻写满了的18个大笔记本,光是原始记录就有将近200万字。“老彭每次回来,衣服上总要挂一两个破洞,鞋子上全都沾满泥。”妻子谭建娥心痛地说,十多年来,已记不清他磨破了多少双鞋,背坏了多少个包。在外面饥一餐,饱一餐的,不知吃了多少苦头。

    彭雪开研究地名学,十分注重史实考据、文化释源。他认为,如何判断史实的真实性,必须对有价值的史料与地下文物考古资料双重印证。对于相关历史事件及人物,除了通过实地考察搜集口头讲述,同时还要收集、查阅各种原始文字记录、民间文献资料、族谱,以及县志、地方志等史籍、资料,进行多方考证。这是一件必须尽量做好的基础性工作。

    回顾地名写作的艰辛时,彭雪开说:“这么多年来,考察归来,我便钻进故纸堆里,打捞历史的碎片,苦苦上下求索。有时为了一句话,一个史实,竟要考证半天;有时整日无一字,苦思冥思而已,个中甘苦,自我知之。”这种感叹,似与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衷同出一辙。

    正因为彭雪开做学问如此严苛与专注,才有业内权威人士的客观评说:“与一般的地名工具书相比,他的独到之处在于,对每个地名逐‘字’考究,而不以一般按‘词’阐释地名来历为满足,其付出的辛苦叠加可想而知。”

    2016年,《湖湘地名纪事》付梓。该书从地形地貌、地域历史事件、地域历史人物、民风民俗、古迹名胜、典故逸事,宗教信仰,地方特产及地域方言等几大方面,详细考释了湖南省12个市州,67个县(市)569个乡镇(含少量村)地名。在这本著作中,除了有一些地名源流及文化渊源的考证与探索外,大量涉及到县级乡镇地名,以及其他历史地名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一种既区别于学术研究,又区别于一般人文社科文化的著作。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与众不同的是,他“以自己相对浓厚的文学素养与一贯的散文笔调,令这一大部头地名专著摆脱传统的程式与雷同化,寓丰富的地名文化于一篇篇生动、各异的‘游记’之中。”

    2016年,《湖湘地名纪事》出版发行后,在民间和地名研究学术界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央、省、市地名网站,均进行了推介。国务院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国家民政部、湖南省民政厅、株洲市民政局,专门对《湖湘地名纪事》一书进行了通报,称这是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的首批重要研究成果。

    2018年2月,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永久收藏《湖湘地名纪事》,并对该书中文版的出版信息、内容关键词、馆藏位置等作了说明。这是中国地名历史文化专著,第一次被国外著名大学正式收藏。一位在美国的湖南邵阳人十分感概地说,“读了这本书,激起了我无尽的乡愁”。在马来西亚,该书一直在华人中传阅。有位68岁的老人,十分兴奋地指着安化县东坪、长塘等乡镇内容由衷称赞:“这哪是地名纪事,分明就是精彩的家乡重游!真希望有人多带一些这样的书给我们看。”

    进入“历史地名”研究领域后,志趣并举的彭雪开如鱼得水,渐入佳境。他深有体会地说:“搞学术研究的人,要有长期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必须要吃得苦。但吃得苦有前提条件,你对工作感兴趣,才会苦中有乐,吃了苦,也不会感觉到苦。我在湖南跑了1300多个乡镇,没有信仰作支撑决不可能。”

    谈到地名研究的重要意义,彭雪开认为,地名研究可以传承历史,虽然历史并不等于地名,但地名历史中承载着与地名相关的历史。同时,任何地名都是具体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故乡,每个故乡都铭刻着乡愁。人们这种乡愁情结,在有益的社会活动中,都可以衍化出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怀。未了,他饱含深情地说道:“假若当初我侧重于写散文,可能也会有较大成果,但我始终认为,选择搞地名历史文化研究,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要大一些,我对我的选择至今不悔。我这一辈子,恐怕就在这一领域耕耘了。”

    2014年,彭雪开教授退休,但学校仍每年给他拨经费从事地名研究。2018年,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中国地名学会教育培训基地,落户在湖南工大。当时学校只要求彭教授继续从事地名研究工作,没有规定具体研究任务。彭教授从严要求自己,继续外出考察地名,每年公开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几篇论文,出版地名专著。

    仅2020年一年,彭雪开教授就在国内最权威的地名学术刊物《中国地名》杂志上,发表论文12篇。同时,出版《湖湘炎帝地名考释》专著一部。湖南工大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张亚东教授,在《序言》称该书“是一部严谨的高水平地名研究专著。”2020年,鉴于工作需要和彭雪开老教授极佳的工作状态,湖南工大又决定返聘他为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研究员,继续在工作岗位上研究地名。

    《湖南地名纪事》出版后,中国地名学会负责人对彭雪开教授鼓励有加,“彭老,你不能只写湖南的地名,必须走向全国啊。”

    2019年,彭雪开申报北京地名研究项目,被列为民政部地名研究所重点课题,要求两年内完成。

    2021年8月,经过他与中国地名学会副会长、中国地名研究所研究员王殿彬先生的通力合作,不到两年时间,《北京古今地名源流考》正式出版(中国社会出版社)。

    其实,该书之所以提前付梓,还得益于一点,即早几年彭雪开就利用寒暑假和春节等假期到北京女儿家的机会,事先已经做了部分相关考察和资料查阅工作。

    中国地名学会会长王胜三先生欣然为《北京古今地名源流考》作序,并称“北京是我国最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书写北京历史文化方面的书,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对北京历代行政区划地名进行全面系统考释,据我所知,这还是第一次……本书不算厚,但分量较重,值得一读”。“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国历史上郡县政区设置前的地方历史文化的探讨,对于夯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石,对于利用地名历史文化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仍有较好的借鉴、助推作用。”

    蓦然回首,16年来,彭雪开教授行程5万余里,用双脚丈量了湖南1300多个乡镇(村)的历史长度,记载了湖南地名的“前世今生”。

    令人欣慰的是,他的研究成果在中央、省、市地名更名、命名及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中发挥了作用。株洲市将株洲县改为渌口区,就采用了他的《渌口地名源流考》(《中国地名》2012年10期)的观点。为改渌口区政区地名事,时任株洲市市长还作过专门批示。在2014年行政区划调整改名中,湖南省汩罗市神鼎山镇、株洲县龙船镇等,也分别采用了他的《神鼎山小考》《株洲古今地名源流考》等文中的研究成果。

    五年前,中国地名学会副会长、中国地名研究所研究员商伟凡在为彭雪开新书《湖湘地名纪事》作序时说:“这些年,他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日后,人们依然会看到,湖湘大地乃至更为广阔的山水之间,这位当代徐霞客虽然逐渐步履蹒跚,但还在不停地行走,不停地思索,不停地书写新的华章。”

    令人惊喜的是,时间印证了商伟凡的预言:几年来,彭雪开不仅仍然坚持每天锻炼1-2小时、每天写作2000-3000字,甚至5000字,而且陆续推出了《湖湘炎帝地名考释》《湖湘古村古镇地名考述(株洲卷)》《北京古今地名源流考释》等力作。

    采访结束时,当作者询问彭老今后有什么打算,年近七旬的他仍踌躇满志:“我已写了130多个县市区的地名源流考。湖南的基本上都写完了,现在开始面向全国。我打算在有生之年,再搞100个建县2000年以上的县级地名源流考。”

    凝望眼前的彭老,尽管他已年近古稀,身材略显单薄,但腰板挺直,声音洪亮。从他坚毅的目光、坦诚的语气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他身上释放出来的饱满精气神,丝毫不怀疑他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在他的身上仿佛有着一种掩饰不住的挚着、乐观,他的两只眸子里总是闪烁着希望之光。

    (作者:刘辉,系中国化工记协会员,原湖南湘氮实业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中心主任,先后任《湘氮报》、湖南省株洲化学工业集团公司《株化公司报》、广西柳化集团湖南智成公司《腾飞》报总编。退休后从事史志编修工作,曾在株洲市地方志办公室任《株洲年鉴》编辑、主编《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史》等史志。)

     

    [责编:颜青]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