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部门首页 |  部门简介 |  科研动态 |  项目动态 |  成果与奖励 |  研究基地 |  社科论坛 |  下载中心 |  科研管理系统 |  其他栏目
 
 首 页 ->  详细信息
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促进中国史学繁荣发展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作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13-06-14]  浏览次数:


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促进中国史学繁荣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首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宋月红 王爱云 曹守亮

· 2013-06-13 10:06:00

正当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际,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迎来一次面向全国的学术盛会。413-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唯物史观与新中国史学发展”的首届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慎明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论坛主席、原副院长朱佳木致开幕词,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张海鹏主持了开幕式,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于沛作了学术总结。会议期间,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求是》杂志社,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各史学研究所的沙健孙、庞卓恒、夏伟东、刘庆柱等100余位专家学者,从哲学和中国史、世界史、史学理论、考古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分别回顾和总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深入研讨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及其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丰富和发展,共同谋划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繁荣和发展之计。

关于唯物史观及其与新中国史学发展的关系。朱佳木认为,史学理论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尽管中间发生了苏东剧变这样的严重曲折,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任何力量都不可战胜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苏东剧变之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遇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既表现在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全盘否定上,也表现在对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盲目推崇,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竭力鼓吹,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肆意歪曲、篡改和对革命领袖的恶劣贬低、丑化上。对此,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工作者理应作出回应。这种回应不仅是维护中国革命的正当性和中华民族的自信力,营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健康舆论氛围的需要,也是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应进一步弄清楚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唯物史观的教条式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名下的错误观点,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吴英认为,新中国建立以来一贯作为历史研究指导理论的唯物史观正在被边缘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缺乏更深入的探究,乃至束缚了它的解释力。为此,需要对唯物史观进行正本清源式的研究,对唯物史观基本概念、存在和意识关系、历史发展动力、社会形态、唯物史观是否是决定论、国家性质、后发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两条道路、阶级结构等问题,作出重新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武力认为,在历史研究中,长期以来对生产力的研究尤其是其中科技进步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往往把它视为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的自然产物,而忽略了生产力本身发展的规律。在科技创新已经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的今天,加强生产力和技术进步研究对于历史研究特别是当代史研究来说更加必要和紧迫。天津师范大学历史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庞卓恒指出,要重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真剔除误读和附加。例如,对“消灭私有制”和“消灭阶级”的误读和附加,认定由于私有制是阶级产生的根源,实现全面公有化就消灭了私有制,也就消灭了阶级。由此带来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是不顾发展生产力的实际要求,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导致生产力的破坏。二是实现全面公有化以后忽视了隐性的阶级的存在和再产生的可能性,从而忽视了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的必要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牛润珍提出,唯物史观在如下十个方面主导着中国史学未来发展方向:(1)由对历史的阐释到历史的编纂;(2)形成相当完善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3)历史研究更加贴近现实,如史学与现代化,宗教文化与争端,环境、灾害与社会,历史资源与旅游等;(4)地方史研究与地方志、《中华一统志》的编纂;(5)中国史学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学术;(6)史学研究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为世界接受、认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7)史料的整理、公布与研究将成为主要工作;(8)史学研究的手段与方法将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化被引入,计算机分析在许多方面代替人工分析,实验方法成为史学研究较常用的方法而有新的突破;(9)兴起一批新学科,如中国现代化史、经济全球化史、生物科技与工程史、计算机科学史、奥林匹克运动史、信息技术与第三次浪潮发展史等;(10)围绕唯物史观的阐释与运用,形成不同学派和不同学派之间的讨论,促进史学研究的自我反省,使中国史学在未来社会条件下更自觉地接受唯物史观指导,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关于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成就与贡献。北京大学教授沙健孙认为,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所接受,对以下一些基本历史观点取得了共识。第一,历史不再被看作是一些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规律可寻的自然历史过程,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第二,历史变动的原因不应单纯用人们的思想动机来解释,而应着重考察这种变动背后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切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变动的基础。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杰出人物可以在历史上起重要作用,甚至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改变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发展的方向,但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命运的力量是人民群众。第四,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农民的阶级斗争和农民战争是推动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五,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必须把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冲突和民族压迫与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严格区别开来。第六,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引导下,中国史学在中国和世界的通史、断代史、部门史、专题史和史学理论的研究方面,包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历史的研究方面,以及在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纂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于沛从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1)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队伍已经形成,并在研究实践中逐步成长,特别是一些中青年学者成为研究队伍的主要力量,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后继有人,保证其持续发展,并预示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美好前景。(2)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视野不断扩大,新的选题不断增加,一些老问题的提出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一些新问题的提出,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历史科学的协调发展,作为当代中国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推动中国历史科学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努力做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论从史出,有的放矢,因此有较强的说服力,那种从概念到概念,空泛、空洞、公式化的理论研究正被人们所摒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其泰着重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主要成绩,认为“十七年史学”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普遍重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史学研究,形成了实事求是、健康向上的学风,撰成了一批有学术价值、有新的时代风格的通史、断代史、专史著作,整理出版了一批大型历史文献,推进了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和学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考古学取得全面而深入发展,表现在文明形成、国家起源、社会形态发展变化、中外文化交流、自然科学史等诸多考古研究领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的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如果说“夏商周断代工程”终极科研任务是完成夏商周的年代学、编年学,那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是主要解决现代中国的国家起源问题。

关于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任重而道远,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任务。当前,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面临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有学者指出,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被误解或歪曲,在一些人的思想中造成较严重的混乱,澄清这些混乱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有学者强调,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国际上出现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并在中国国内思想界有所反映,历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否定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错误倾向和否认历史规律存在的“碎片化”倾向。其中,“碎片化”不但表现在研究对象和选题的琐碎,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意义的缺失。“碎片化”的实质是孤立、静止、片面地认识历史。其成因固然很多,治史宗旨的迷失是关键。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大量著述以及一些有影响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介绍到国内来,西方史学引进规模之大,内容之多,范围之广,是近代中国开始接触“西学”所从来不曾有过的。但是,这其中既有可借鉴的有益内容,但也难免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有些人不加分析地将西方史学理论奉为至宝,盲目崇拜,甚至视为可以代替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作为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这些情况在史学界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严重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流话语体系。例如,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日渐凸现,一些人以“重新评价”、“理性认识”、“独立思考”或“反思历史”为名,置历史事实于不顾,颠倒黑白,极力丑化和歪曲中华民族的历史、丑化和歪曲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在“重写历史”、“还原历史”的名义下,大做翻案文章,以达到彻底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还有学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发展和科技革命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提出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需要回答。唯物史观需要面对现实,在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范畴,关注新的增长点,而不是固步自封,使其能及时地回应社会的呼唤,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关于如何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思考。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要继承弘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秀传统,以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榜样,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优秀传统发扬光大。于沛认为,当前,应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的坚实基础上。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样是不可能搞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应在学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科学水平,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社会内容与科学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瞿林东认为,中国史学具有重视思想和理论的优良传统,中国史学工作者一定要注重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理论修养有助于明确治史的方向,严肃治史的宗旨;有助于在宏观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地位与作用,更多地从宏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科学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史学工作者的理论修养要着眼于唯物史观的理论与方法论,以及历史学专业基础理论和在具体历史研究中提出的理论认识。武汉大学教授陈立新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和解决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方向,应以问题意识带动学术研究,挖掘历史研究对于当代社会实践的意义、中国伟大实践对于世界的意义。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就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唯物史观与专门史、新中国国史和当代中外历史学家的学术思想等进行了热烈讨论。

据悉,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作的五个论坛之一,旨在坚持和发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增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队伍的成长。本次研讨会是论坛的首届学术会议,今后将每年召开一次,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的年会。(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自中国社科网)

责任编辑:何容

页面功能:[打印]  [顶部]  [关闭]
 

建议您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1024×768 并使用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6.0 以获得本站的最佳浏览效果
联系方式:0731-22183450
 
  地        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西路·湖南工业大学科技楼4楼 邮政编码:412007
电子信箱: science_zhuzit@163.com